2007年2月27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代表委员汇民愿述民情以民为天

  深入基层,聚民智、汇民愿;奔走呼号,述民情、发民声——2006年,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忠实履行职责。他们以自己的言行,在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一个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。

  75万人饮水难题:
  全团代表力陈百姓疾苦
  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带的宁夏,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大旱,农村人畜饮水特别困难。农业专家袁汉民代表看到,有些地方的农民拉一立方米食用水要花60多元,“吃水比吃油还贵”。他搜集了大量的气象、水文资料,写出了“关于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建议”。2006年全国两会前,宁夏团全体代表经过集体讨论决定,将这份材料作为本团“一号建议”向大会提交。
  会议期间,中央领导同志到宁夏团参加审议时,陈建国代表重点反映此事。大会闭幕不到一个月,水利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专家组到宁夏专题调研,发展改革委、水利部领导亲自督办。
  目前,国家在年度国债水利投资计划中安排宁夏饮水工程建设投资1.1亿元,同时安排了特大抗旱补助费1700多万元,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。
  [点评]   百姓疾苦比天大。及时反映基层群众真实生存状况,始终是代表、委员履行职责的首要内容。近年来,他们围绕着民生问题,提出了一批分量很重的议案、提案和建议。

  修改义务教育法:
  上千次基层调研凝成心血
  2006年底,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。新法规定,不收学杂费,国家加大投入,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感到非常欣慰,因为新法采纳了他的多项建议。
  前些年,任玉奇代表回老家过年,发现乡里有80多名儿童辍学,一些失学孩子家庭的穷苦状况催人泪下。为了应付“两基”达标,有的村子借款修建了“现代”学校,但有的小学只有三四十人,一所中学一个班只有三四个人,学校形同虚设。
  他在湖南及邻省组织了上千次的基层调研,走访权威专家,参加了大约200场座谈,形成了这样一些判断:农民义务教育负担仍然沉重,农村青少年失学和中途辍学现象严重,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。他的结论是,原有的义务教育法亟待修改。
  从2004年到2006年,任玉奇代表向全国人大连续提交了多份议案,主旨都是义务教育法修改。他的努力没有白费。“单是取消杂费一项,每年全国减轻学生负担就有大约700亿元。”任玉奇代表说。
  [点评] 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推进法制建设,已是普遍共识。广大代表、委员在立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为了提出有价值的见解,他们进行了大量扎实艰苦的调查研究,这些努力意义非同寻常。

  呼唤机场公交:
  8年奔走终于如愿以偿
  “呼吁公交车开进昌北机场”的提案,江西省政协委员李季仁从1999年就开始提,一连提了8年。他说:“南昌市民去一趟离市区30多公里的昌北机场,打车要上百元,又小又挤的民航班车很不方便。机场每年客流量超过500万人次,群众普遍感觉乘车困难。”
  机场公交问题涉及建设、交通、路政等多个部门。李季仁委员年年都去相关部门跑。2004年5月,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表示认可李季仁委员的意见,表示将进行论证并制作通车方案。然而,有些部门回复:“谢谢你的奔波,现在条件还不成熟。”2005年,李季仁委员再次递交提案,有的部门连答复都没了。
  2006年,这份连续8年递交的提案终于得到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。今年2月1日,13辆崭新的空调公交车终于开进了昌北机场,分两条线路往返,票价10元。
  8年追踪终于有了结果。
  [点评]   执著,是很多代表、委员的共同性格。他们凭借人民赋予的权利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发现了问题,就一直追踪下去,弊端不除决不罢休。他们的行动,是中国“为民请命”的传统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。